大阳城集团娱乐网站(138-VIP)官网-APP Platform

欢迎访问哈尔滨工业大学大阳城集团娱乐网站138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基本情况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起源于1952年国内最早建立的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焊接、铸造、锻压等专业。1981年焊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987年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焊接、铸造专业被评为全国首批重点学科点,1996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确定为哈工大“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确定为“985工程”优先发展学科,2001年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二级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在评估中名列第一;200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一级学科,2012年一级学科评估排名第三,2017年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为A,入选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


拥有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精密热加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空间环境材料行为与评价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等9个国家级科研和教学平台,拥有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国防科技创新团队,30余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

学科方向与优势特色

学科重点建设高性能金属与陶瓷基复合材料、智能热加工技术与装备、集成电路先进材料及制造、光电热电转换与存储材料、极端环境仿真与材料器件加固等特色优势和新兴交叉学科方向。


学科坚持航天国防特色、坚持以国家重大工程为牵引、坚持以新材料和高性能成形加工一体化为发展重点,2017年以来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重大项目 9 项、国防重大基础研究项目;3项,并承担重大工程项目 8 项,年均科研经费 2.65亿余元;突破了先进陶瓷材料与金属基复合材料、高能束焊接与异种材料连接等学科方向一系列关键基础理论问题,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超过200篇,引领了材料学科的发展;突破了航空航天难变形材料复杂结构精密成形等一批关键技术,多项成果支撑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等国家重大战略装备研制和生产。获国家科技奖励4项,其他省部级奖励58项,包括中国专利金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光华工程科技奖。2000 年以来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 21项。


学科近五年在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0余篇,引领了材料科学的发展;突破了航天、国防领域一批关键技术,支撑了国家重大战略装备发展,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 6 项。

人才培养
以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具有国际化视野、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时代杰出人才为目标,发扬“真材实料、工艺精湛”的文化传统,强化“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了一批在前沿材料与高端制造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才以及社会精英,包括周玉、韩杰才、李贺军、曹喜滨、陈光、范瑞祥等18位两院院士。学科为国家培养输送了2万余名毕业生,涌现出16位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学科坚持航天国防特色,坚持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紧密结合,为材料学科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和航天国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2000年以来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三大奖20项。2020年学科ESI排名第25,保持千分之一前列;位列US News、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40、44名。学科近五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校生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获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特等奖、“互联网+”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及全国大学生材料类大赛特等奖和一等奖近40项,国家级奖励共500余项。
生源情况
学科吸引力持续提高,“双一流”高校及学科的生源比例达80%;国际声誉不断提升,吸引了一批来自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留学生;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招生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2021年招收博士生已超过160人。
国内外影响
一批教授担任国家级战略咨询专家和国际学术组织重要职务,为国家制定本领域发展战略提供重要咨询建议。周玉院士担任国际陶瓷联盟秘书长、国务院材料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材料类教指委主任;韩杰才院士担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材料学部主任;冷劲松院士担任国际复合材料委员会副主席;冯吉才教授担任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长;苑世剑教授担任国际塑性加工会议常务理事、曾任中国塑性工程学会理事长;苏彦庆教授担任世界铸造组织有色材料委员会主席。近五年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22个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作用日益增强。2021年ESI 论文数排名世界第 9,综合影响力排名第22位(全球约10万家单位参评),位列万分之三;US News 2021排名全球第34位,学科整体实力进入世界一流。
XML 地图